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简称“中心”)成立于2003年,2006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。2010年由洋浦校区搬迁至呈贡校区。
“中心”的建设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龙头,以建设集中统一的生命科学教学实验中心为重点,整合教学资源,建设实验教学平台,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、机制和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,大幅度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。
一、实验室教学空间情况
“中心”直接管理的针对本科教学实验室使用面积共2897平方米,总计有36间实验室和工作室,其中,有12间学生用实验教学实验室,生均约5.0平方米,其它是配套辅助的仪器室、功能室和教师工作间等。
二、教学用仪器设备
“中心”建设至今,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,形成仪器设备固定资产2017万元,并与相应实验室组成共同组成具有多媒体化的教学用实验室、生物信息学实验室、数码互动显微室、开放实验室、交叉创新实验室、灭菌室、无菌室、摇瓶室、发酵罐室、公用仪器室、教师工作室等功能实验室。
三、管理体系及规章
“中心”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,校、院两级管理(主管部门教务处)。
根据学科和实验室功能特点,“中心”下设六个学科群实验室——普通生物学实验室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、微生物学与发酵工程实验室、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、生物数据信息实验室和交叉创新实验室。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性划分和分块管理,进行专人负责管理。
根据“中心”特点和要求,制定了实验室安全《实验室安全制度》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,涉及实验室使用和安全教育和管理(含相应处理预案)、仪器设备管理、实验教学组织管理、学生和教师管理和职责等。
四、教师队伍
按照“专兼职结合,核心稳定、外缘支撑广泛、持续建设发展”的思路进行教师队伍建设。
现有专职教师9人,队伍稳定,职责明确,主要分布于四个主要功能实验室(2-4人),负责日常相关实验室管理,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组织和大量相辅助工作,并承担了一定量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。
兼职教师有30多人,主要承担着实验教学的主讲任务,均具有博士学位,长期在一线从事本科生教学,教学经验丰富,其中有多名教授直接参与了本科生实验教学的主讲。
五、实验教学体系和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
“中心”主要围绕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利用”的人才培养主体方向,突出生物学实践能力培养,建设了2大模块(基础、专业)5个方面(基础、自主、创新、开放、实习)的实践教学体系。“中心”长期服务多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(本学院3个专业,素质教育实验课面向全校多个非生物学专业),每学年“中心”承担28门实验课,317个实验项目(自主、综合实验项目173个,占比54.6%),13万学时。
六、教学成效和成果
1、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建设了2大模块(基础、专业)5个方面(基础、自主、创新、开放、实习)的实践教学体系,分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、实验技能和创新素养。
2、实验队伍建设成效突出,实验教学成果丰富
获得国家级“质量工程”、“教学团队”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”等项目多项。
在建国家级精品课2门。
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、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、云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次、云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。
本科生第一作者或参与发表论文96篇,SCI论文11篇。推免和考研到中科院或“985”大学深造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。全国挑战杯金奖1项、银奖3项省级优秀奖3项。
主编《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》、《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》,并入选2014年云南省精品教材。
3、依靠自身特色优势,发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辐射示范作用
接待省内外学校(含中小学)培训、学习和参观访问1200多人次。
承办了国家教育部“理科基地”骨干教师培训班3次,其中有25个(次)兄弟“基地”的60多位实习指导教师参加。
构建了5个各具特色的野外实习基地。其中西双版纳野外实习基地成为全国首个“全国大学生野外实习基地”(国家基金委)。并接待20多所基地高校7批次200多人次进行野外教学综合实习。